原创新闻

国内 商业 财经

黄金 金融 股票

期货金融

科技 行业 房产

银行 公司 消费

独家观察

生活 保险 海外

滚动 生活 期货

当前位置:原创 >

股价两日暴涨5倍 微美全息的AR生意经:风口还是炒作?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 2020-07-18 09:10:29  责任编辑:FGH56
+|-
股价两日暴涨5倍 微美全息的AR生意经:风口还是炒作?

曲忠芳/本报记者/李正豪/北京报道

近日,沉寂许久的AR(增强现实)行业在资本市场呈现集体性亢奋。在纳斯达克上市、号称“全息AR第一股”的微美全息(NASDAQ:WIMI)股价从7月10日起连续两个交易日累计大涨544%。受此带动,国内A股市场上包括川大智胜(14.570, -0.49, -3.25%)、易尚展示(24.300, -0.95, -3.76%)、丝路视觉(19.560, -1.55, -7.34%)等多只AR相关股票同样全线走强。然而,自7月15日起AR相关股票又开始回落。

对于资本市场的异常,业内出现高喊AR产业进入全面应用新阶段的声音。《中国经营报》记者近日在采访调查中发现,此轮大涨或许更多是炒作拉升,受制于光场显示技术、AR供应链不成熟等原因,AR产业爆发仍为时尚早。

马云全息像被“蹭热点”

针对微美全息股价大涨的原因,微美全息公司回应记者时称,主要来自三方面的利好:一是全球金融市场的火热,各项股指攀升,该公司作为科技企业受惠;二是全息AR成为行业风向标,前不久刚刚闭幕的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上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以全息投影的形式亮相并演讲,聚焦了大众目光;三是随着5G通信发展,微美全息应用场景愈加丰富。

记者注意到,微美全息等AR厂商方面在多个平台的发声均提到了马云以全息投影形式亮相对行业爆发的带动作用。

一位长期在AR行业的专业人士告诉记者:“很显然这是一个蹭热点的营销打法,全息投影实际是AR范畴内的一个边缘技术,WAIC上马云的全息投像实际是提前录制的,这当然受制于实际条件无法实时传输,这个3D形象不具备互动能力,实际上不能算真正的全息投影,但毕竟具有名人效应,确实给全息投影和AR产业博得了一定的社会关注度。”

天眼查数据显示,微美全息在国内的运营主体主要有两家,一家是北京全息微美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8年9月,由境外公司WiMi Hologram Cloud Limited全资控股;另一家是北京微美云息软件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5月,在2017年5月以前该公司一直叫“微美光速资投资管理(北京)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是姚招华,IPO之前有过数轮融资,投资方包括盛世景资产管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盛华兴投资等。早在2016年时,微美云息还曾试图登陆新三板,但最终并未成行。

2020年4月1日,微美全息登陆美国纳斯达克,号称“全息AR第一股”,首日开盘时一度跌破发行价,在近日AR股大涨之前,可以说微美全息并未受到资本市场的追捧。

微美全息官方网站上介绍,该公司业务专注于计算机视觉全息云服务,WiMi全息云应用平台涵盖平台层、系统层、应用层。服务应用行业包括广告、高端家用、影院剧院、社交娱乐、展览展示、教育培训等。

根据公开披露的2019年财务报告来看,微美全息营收达到3.19亿元人民币,净利润为1.02亿元,相比2017年盈利0.73亿元、2018年盈利0.89亿元呈现增长态势。从业务结构来看,全息广告服务收入是主要营收来源,2019年上半年,广告服务收入在总营收中的占比达到83.1%,也因此一度被业界戏称为“广告公司”。

对此,微美全息官方对记者表示,目前该公司的全息面部识别技术和全息面部变化技术正在应用于现有的全息广告和娱乐业务,技术正在不断升级,以期在更多的行业领域取得突破。“微美全息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基于全息技术应用的商业生态系统。”

增强现实AR与虚拟现实VR,作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中的一支重要脉络,诚然拥有较广阔的发展空间与前景,国际IT巨头都已布局推进。日前,苹果公司提交的一份欧洲专利显示,苹果正在深耕8K功能的微型显示屏,将适用于AR/VR显示设备。然而,产业爆发的拐点暂未来到,AR行业目前面临着技术应用与供应链尚不成熟两大难题。

面临技术、供应链两大难题

针对AR产业的发展现状,除了微美全息公司之外,记者还采访了多家AR厂商的负责人,他们普遍认为AR行业爆发为时尚早。

成立于上海、于2015年转型为AR厂商的“Realmax”创始合伙人陈欣莉告诉记者,相比前几年的资本热炒,近两年大部分的投资机构对AR项目持谨慎保守的态度。“AR赛道上的这些厂商各自布局发力,硬件设备量产难。大部分AR厂商其实并不赚钱,像Realmax在2019年终于实现了微盈利,在此之前的几年里因投入高,过得很不容易。”

陈欣莉解释道,AR业务难做,一方面是人才、技术研发的投入,重点是光场显示及其他视网膜显示技术,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OEM供应链不成熟,比如能够生产优质镜片的厂商寥寥无几,整体供应链跟不上,这意味着产品无法实现量产,而只有量产规模化,才能有效地降低硬件成本。

另据一位不愿具名的从业人士透露,盈利难题下,许多厂商把目光瞄向了全息投影这一落地稍显简单的应用。全息投影以前划归在“裸眼3D”类,后来也归入AR产业里。这是因为,全息影像技术不需要受众佩戴设备,技术门槛不高,是现阶段最容易落地的应用,因此近两年市场价格也出现大幅降低,比如以前某家企业要做实时互动全息投影需要200万元的花费,现在只需要70万~80万元之间。

2017年成立的AR厂商谷东科技CEO崔海涛向记者介绍道,该公司AR产品服务主要聚焦B端企业客户,应用相对比较成熟,它类似于智能辅助作业系统。在他看来,AR发展分化为两个流派,一是向B端企业级应用发展,一是向C端发展,这一派又有不同分类,有用于商场娱乐新鲜感体验的,有瞄向K12教育提升趣味性的,还有手机厂商开发作为手机配件或伴侣使用的,因为大众对AR寄予了过高的憧憬和想象,C端用户对体验的要求更高,但市面上的产品大多满足不了这种需求,因此当下还看不到市场爆发的点。

去年刚刚成立的时未科技联合创始人顾伟指出,“AR的火还没有真的旺起来”,AR硬件已进入“凹造型和实用性的双线竞争”,根据当下AR技术的使用和销售情况来看,市场仍较为冷淡。

事实上,早在2016年前后,国内创业投资领域曾掀起一股VR热潮,一时之间,AR、VR、MR(混合现实)、XR(扩展现实)等诸多概念名词出现,令大众消费者眼花缭乱,但VR没火多久就偃旗息鼓,鱼龙混杂的市场,带来非常糟糕的用户体验,一大批“玩家”败退,如今VR领域仅剩大朋、PICO、小鸟看看等少数企业。

AR是否会重蹈VR的老路?据VR陀螺数据报告显示,从全球范围来看,AR的应用场景以及市场前景超过VR,未来对资本的吸引力可能更强。2020年上半年,全球AR领域投融资规模为55.1亿元,对比上年同期下降10%,而VR领域在今年上半年的投融资规模是17.7亿元,对比去年同期降幅高达45%。这些数据一方面说明了今年上半年单笔投融资规模较去年缩水较大,另一方面侧面反映AR与VR出现了较大的分化,AR相比VR更具想象空间。

腾讯AI Lab在《人工智能》一书里说,从技术层面来讲,AR和VR是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属于计算机图形图像研究范畴。在用户体验上,AR更能够满足用户的体验感,从穿戴舒适感及用户使用便捷性而言,可以完全独立使用,无须线缆连接,也无须同步电脑或智能手机。但目前AR行业整体都在寻找突围之路,面临供应不足、缺乏品牌效应的尴尬。拥有核心知识产权、专利产品及服务质量过硬的企业并不多,行业整体缺乏品牌效应,许多AR厂商期待苹果、谷歌或者国产巨头等早日发挥带头作用。如何保持行业的健康、稳定且可持续发展,需要时间以及所有参与企业的共同努力。

专题首页 | 中文财经网首页

原创
新闻

精彩
互动

独家
观察